从这种宽严之间,宽严之间指的是什么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理念被广泛传承,那就是“宽严之间”。这个概念并非来自某个具体的古籍或典故,而是源于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工作要求的深刻理解。它强调在处理事务时,既要宽容大度,又要严谨细致,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1.慎独与敬畏:传统文化的智慧
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与“宽严之间”类似的理念。例如,“慎独”这个概念,出自《礼记·大学》和《礼记·中庸》。它强调在独处时也要保持谨慎,不仅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他人和社会的尊重。这种谨慎不仅体现在行为上,更体现在内心深处。
同样,《论语·子罕》中提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句话意味着年轻的力量可能超越前辈,值得我们敬畏。这种敬畏并非盲目的崇拜,而是对未知和未来的尊重。
2.敬畏法度:法纪与自律
在《明史》中,有句古语强调了敬畏的重要性:“他是那样的苛求自己;刚强啊,他是那样的始终如一;安静啊,他是那样的长久不息;坚定啊,他是那样的执着不怠;光明啊,他是那样的智慧聪明;端正啊,他是那样的恪守礼义;从容啊,他是那样的文采飞扬;快乐啊,他是那样的乐人之好;忧虑啊,他是那样的怕人犯错。”这句话告诉我们,敬畏法度是每个***员干部应具备的品质。
敬畏法度,意味着我们要在内心深处尊重法律和规章制度,不仅在行为上遵守,更在思想上认同。这种敬畏不是简单的害怕,而是一种谨慎不怠的心理状态。
3.好文章的标准:平等、平实、平常
在文学创作中,也有“宽严之间”的体现。一个好文章的标准,在我眼里,是体现了“三平”原则:平等、平实、平常。即作者与读者之间应保持平等的姿态,用平实的风格进行交流,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写作。
这种平等、平实、平常的态度,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中,也适用于我们日常的人际交往和工作生活中。它要求我们在面对不同的人和事时,能够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既不盲目崇拜,也不随意贬低。
4.利弊与觉悟:尺度与平衡
凡事尺度失调,遂致利为弊之源。这句话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在处理事务时,我们要善于把握尺度,既能兴其利,又能除其弊。这需要我们有高度的觉悟,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到平衡点。
举例来说,为师者长于传道授业,但也要注意不要过于强调自己的道义,以免引起他人的反感。为官者利在用权干事,但也要注意不要滥用权力,以免造成腐败。
5.战胜自己:制度与自律
一个人战胜不了自己,制度设计得再缜密,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这句话告诉我们,制度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个人的自律。只有当我们内心强大,能够战胜自己,才能真正做到遵纪守法。
要“吾日三省吾身”,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做到心有所畏,行有所止。这样,我们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宽严有度,既不失原则,又不失人情。
“宽严之间”是一种处理事务的态度和精神要求,它要求我们在面对各种问题时,既要宽容大度,又要严谨细致,以达到最佳的效果。这种理念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也适用于社会管理,是我们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