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大灭绝,又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是地球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之一,发生在距今约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这场灾难导致地球上约75%至80%的物种灭绝,其中就包括所有非鸟类恐龙。这场灭绝的原因至今仍是一个谜团,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可能与一颗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有关。
1.陨石撞击与钌同位素特征
研究发现,导致白垩纪大灭绝的“罪魁祸首”并非来自小行星主带,而是来自外太阳系。所谓“钌签名”,就是在样本中发现钌的同位素特征,这些特征会因来自太阳系不同位置的天体而有所不同。这颗撞击地球的陨石,其钌同位素特征表明它来自外太阳系。
2.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这场灭绝事件是地球历史上最广为人知的一次,也是对地球生物圈影响深远的一次。在这次灾难中,地球上75%至80%的物种消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所有非鸟类恐龙。
3.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
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简称K-g事件或K-g灭绝)是地球历史上第五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这次灾难消灭了超过60%的物种,其中就包括所有非鸟类恐龙。自198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一灭绝事件是由一个如同城市般大小的天体撞击地球所导致的。
4.恐龙的灭绝与哺乳动物的崛起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由于此次灭绝事件彻底消灭了地球上处于霸主地位的恐龙及其同类,为哺乳动物和人类的出场提供了契机。故又俗称“恐龙灭绝”或“恐龙大灭绝”,旧称为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简称K-T事件或K-T灭绝),是地球历史上五次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之一,同时也是在一般人认知范围之内的。
5.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的影响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是地质年代中最严重的大规模灭绝事件之一,包含恐龙在内的大部分物种灭亡。对于该事件,一般认为,是由于有一颗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在今墨西哥犹加敦半岛留下一个大型陨石坑。这次撞击事件引起了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了这场灾难性的灭绝。
6.白垩纪末生物大灭绝的影响
距今6600万年前发生的白垩纪末生物大灭绝,导致了中生代海陆空霸主,如空中霸主翼龙、陆上霸主恐龙和海里霸主鱼龙等悉数退出演化舞台,爬行动物开创的盛世伟业就此落下了帷幕。白垩纪末生物大灭绝包括了非鸟恐龙的灭绝,因而成为公众最著名和了解的灭绝事件,也是科学家一直以来高度关注和持续开展研究的事件。
7.第五次生物大灭绝的原因
第五次是白垩纪-第三纪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6500万年前,是第二大规模的生物大灭绝事件,约75%-80%的物种灭绝,达1.4亿年之久的恐龙时代终结。原因与火山爆发引起的气候变化以及海平面上升等因素有关。
白垩纪大灭绝是一次影响深远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它不仅导致了恐龙的灭绝,还改变了地球生物的演化方向。这场灾难为我们揭示了地球生命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保护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