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绿色崛起的生态篇章
近年来,内蒙古在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在培养耐踩草坪和草原种树方面,更是走在了全国前列。以下是对内蒙古生态建设的详细介绍。
1.乌审旗国有乌兰陶勒盖治沙站:绿色发展的先锋
乌审旗林业和草原局所属的乌兰陶勒盖治沙站成立于1975年,位于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总经营面积达8.1万亩。该治沙站下设文贡芒哈、呼日胡、雅吉格图3个作业区,其中苗圃集中在呼日胡作业区,面积达260余亩,并配备了温室、冷鲜库等基础设施。2024年,治沙站将继续加大保障性苗圃建设力度,为内蒙古的绿色生态建设贡献力量。
2.草原畜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
内蒙古农牧厅畜牧局局长白音表示,内蒙古围绕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探索出了全年禁牧舍饲、舍饲半舍饲、‘放牧+补饲’、家庭牧场、‘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托养利益联结、冷季异地代养、智慧牧场、产业园区、牧文旅融合等10种模式。这些模式的实施,有助于提高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3.春季牧草返青期休牧
呼伦贝尔市草畜平衡区近1亿亩草原实行了为期45天的春季牧草返青期休牧。期间,牧民圈养牲畜,相关旗市区***按每亩0.73元的标准为牧民发放补助,通过“带薪休假”的方式让草原休养生息。此举旨在确保休牧质量,促进草原生态的恢复和保护。
4.蒙草种业中心:打造草业“芯片”
蒙草依托科技创新,打造草业“芯片”的动能日益强劲。在蒙草种业中心(百草园),已建成***林草种质资源库内蒙古分库,并借助现代育种手段形成优质草种选育技术体系。目前,已有295种乡土植物安全应用到各生态类型区,为草原生态修复提供了有力支持。
5.锡林郭勒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自然教育科考活动
2024年锡林郭勒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自然教育科考活动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白音锡勒牧场举行。活动组织了来自北京市20组亲子家庭来到锡林郭勒草原***级自然保护区,开启为期5天的“人与生物圈”自然教育科考之旅。此次活动旨在提高公众对草原生态保护的意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6.乡土草种筛选培育及退化、沙化、盐渍化草原生态修复
蒙草作为国内唯一一家聚焦草种科技的上市公司,依托乡土种源保障及生态导航,为草原生态修复、沙漠治理等提供了有力支持。调研行媒体团成员对乡土草种筛选培育及退化、沙化、盐渍化草原生态修复新技术应用、种业体系建设等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
7.敕勒川草原:绿色生态的典范
青山为幕,绿草为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东北部大青山脚下的敕勒川草原,彩蝶纷飞,牧歌嘹亮。这里成为了绿色生态的典范,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内蒙古在培养耐踩草坪和草原种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在未来的发展中,内蒙古将继续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