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春归无觅处,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全诗

2025-03-06 18:02:39 59 0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绝,创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这首诗通过描绘大林寺桃花盛开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发现和珍惜。

1.春天的变换与感悟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充满变幻的季节。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中,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开篇,点明了春天变换的规律。他感慨于世间百花凋零,而大林寺中的桃花却独自绽放,这种对比使得诗人对春天的感悟更加深刻。

2.寻觅与发现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精髓。诗人长叹春光逝去,无法寻觅,却在不经意间发现了大林寺中的桃花,从而领悟到美好的事物往往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

3.生活哲理

《大林寺桃花》不仅仅是一首写景的诗,更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诗人通过描绘春天变换的景象,告诉我们,生活中总会遇到种种不如意,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就能在平凡中发现美好,从而让生活充满希望。

4.艺术手法

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中运用了对比、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通过对比人间百花凋零与山寺桃花盛开,诗人表达了对春天易逝的惋惜;通过借景抒情,诗人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5.诗意的表达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两句诗以其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感慨。诗人用“长恨”和“不知”两个词语,表达了自己对春天逝去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6.文化价值

《大林寺桃花》作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生活景象,还体现了唐代诗人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它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传承与发展

《大林寺桃花》作为一首经典的唐诗,至今仍被人们传颂。这首诗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还成为了人们表达对生活热爱和对美好事物追求的象征。它将永远流传在人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美好未来而努力。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