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加强中小学竞赛管理,构建公平公正的竞赛环境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竞赛活动日益丰富,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规范竞赛管理,保障竞赛的公平公正,教育部近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竞赛管理的意见》。以下是对该意见的详细解读。
1.精准定位参赛对象,聚焦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
在参赛对象上,不再接受低龄段少年儿童和科技辅导员参赛,重点面向15至24岁校内外青少年群体开展。这一调整旨在聚焦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避免对低龄儿童过度开发,同时杜绝小学生、初中生借助父母或培训机构交出“惊世之作”的乱象。
2.优化组织方式,打造青少年科技竞赛矩阵
通过广泛汇聚全国学会、地方科协优质赛事资源,打造青少年科技竞赛矩阵。此举有助于整合资源,提高竞赛质量,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展示才华的平台。
3.完善评价机制,注重现场考察和客观评价
在评价机制上,不再对选手创新作品进行评价,注重现场考察和客观评价,着重考察选手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这一变化有助于引导选手注重实际操作,而非单纯追求理论创新。
4.规范赛事组织程序,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要求
为进一步凝聚教育共识、形成治理合力、提高治理成效,黄埔区教育局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入选关联赛事主办单位应广泛动员科技工作者参与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规范赛事组织程序,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要求,建立规范的科学道德和科技伦理审查机制,严格竞赛评审和结果认定过程,公开竞赛结果及申诉渠道,杜绝弄虚作假、学术不端及影响竞赛公平公正举办。
5.理性看待竞赛,挖掘学生特长爱好
面向中小学生的正规竞赛以立德树人为目的,旨在挖掘学生特长爱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家长和学生应理性看待竞赛,避免过度追求成绩,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6.规范竞赛管理,杜绝违规竞赛活动
教育部指导地方接连查处了多起违规竞赛,如“奥林匹克英语大赛”违规办赛情况。这表明教育部对违规竞赛活动零容忍,将进一步加强监管,确保竞赛的公平公正。
教育部加强中小学竞赛管理,旨在构建公平公正的竞赛环境,为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家长和学生应理性看待竞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