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寺,承天寺夜游原文

2025-02-17 10:22:02 59 0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描绘了作者在元丰六年(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晚,于承天寺夜游的情景。文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月色、竹柏、庭院等景象,以及作者与张怀民之间的深厚友谊,体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1.《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

在元丰六年(1083年)的十月十二日夜晚,苏轼因贬官黄州,居住在承天寺。当晚,他解衣欲睡,却因月光透过窗户,月色入户,使他欣然起行,决定夜游承天寺。

2.寻友张怀民

苏轼在夜游途中,想起了同样未寝的好友张怀民。于是,他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两人相会于中庭,共同漫步,享受这份难得的宁静与和谐。

3.庭院景色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这是苏轼对承天寺夜游时庭院景色的描绘。他通过“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这两个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表现了月光下庭院的宁静与美丽。

4.竹柏影画

苏轼在文中提到“盖竹柏影也”,这里的“盖”字,既表达了作者对竹柏影子的观察,也暗示了他在月光下欣赏竹柏影子的愉悦心情。竹柏影子的交错,仿佛是一幅生动的画。

5.千古名句

苏轼在文中写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成为了千古名句,表达了作者对世间常见之物的淡然看法,同时也透露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6.苏轼心境

在这次夜游中,苏轼心中的孤寂与苦闷得到了释放。他与张怀民漫步于承天寺中庭,尽情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和谐,从而得到了心灵的慰藉。

7.文学价值

《记承天寺夜游》不仅展现了苏轼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更体现了他的豁达人生态度。这篇散文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