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纵队编制
在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的编制体系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变化。纵队作为基本的军事编制单位,其规模和兵力编制具有一定的历史特点。
1.解放战争初期的纵队编制
在解放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各战略区共编有27个野战纵队。这些纵队通常下辖3个师,有的则下辖2至3个旅。例如,华东野战军于1947年3月组建了特种兵纵队,而东北人民解放军在1948年7至8月组建了铁道纵队和炮兵纵队。这一时期,纵队作为军的编制,是解放军的基本作战单位。
2.纵队下辖的师和旅
纵队下辖的师和旅是构成纵队兵力的主要部分。一个师的编制大约是一万人。在1931年时,***的师级部队分为三级:甲级师辖3旅9个团,约18000人;乙级师辖3旅6团,约12000人;丙级辖2旅5团,约10000人。建国后,解放军进行了整编,一个师的规模大约保持在万人左右。
3.纵队的人数规模
纵队的人数规模因地区和战争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第四野战军一路南下得到了补充及收编,纵队普遍下辖四个满编师,纵队人数约为5万人左右。而第三野战军在淮海战役之后准备渡江战役兵力进行补充时,纵队下辖三个满编师,基本能够保证纵队人数在3万人左右。
4.野战兵团和地方兵团的编制
当时规定,各战略区应就现有兵力迅速抽出二分之一到五分之三编为野战兵团,其余则编为地方兵团。野战兵团的旅以下实行“三三制”的编制,每旅不超过7000人。以3至5个旅编成一个纵队,如华中纵队。
5.纵队与军级单位的对比
纵队在当时被认为是最高的编制,其规模可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军级单位。在40年代末期,每一个纵队都有几万人,每个地方的兵力不同,显示出当时解放军纵队编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解放战争时期的纵队编制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体系。纵队的规模和兵力编制随着战争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反映了当时解放军在组织结构和作战方式上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海报
0 条评论
4
你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