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穷而后工,文章穷而后工原文及翻译
1.苏轼的政事坚守
苏轼,一位在政坛上屡遭贬谪的官员,却始终坚守勤于政事、爱民为民的操守。在惠州遭受特大洪水后,他心忧百姓,实地考察并提出修建“两桥一堤”的建议。尽管他“不得签书公事”,有职无权,但他的行为体现了“文章穷而后工”的精神。
2.学问传承与姓名之谜
从先秦时期开始,学问的传承往往伴随着姓名的失传。许多学者或因时代久远,或因学未名家,导致传者失其姓名。即使是被称为某氏的学者,他们的著作可能出自其人手著,或由门弟子始著竹帛,或后师有所附益。只要能不失家法,即为某氏之学。这一现象反映了学问传承的复杂性和姓名的神秘性。
3.学习的重要性与自我反省
文章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句话以木材和金属为喻,说明人要像木材经墨线量过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一样,通过学习来磨砺自己,达到知识通达、行为无过的境界。
4.古人的改过之学
古人改过之学的例子很多,如蘧伯玉在二十岁时就已经开始改正前日的错误,到了二十一岁,又发现之前的改正仍有不足。岁复一岁,他不断改正自己的过错,到了五十岁,仍然能够认识到四十九年的非。这表明古人对于改正错误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不懈的努力。
5.范仲淹的勤奋与坚韧
范仲淹在二岁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寒,母亲改嫁至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后,得知自己的身世,含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这种勤奋和坚韧正是“文章穷而后工”的体现。
6.木材与金属的比喻与人生哲理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出自《荀子·劝学》,这句话用木材和金属的比喻,说明了人立身处世要遵守规矩、经受磨砺,方能成才。这种比喻深刻地揭示了人生哲理,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坚定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
7.孔子的闻过则改与择善而从
孔子是闻过则改、择善而从的表率。《论语》中记载,陈国的司寇问孔子鲁昭公是否知礼,孔子立即回答知礼。当陈国司寇以有力的证据证明鲁昭公不知礼时,孔子表示自己幸亏有过,人必知之。这种态度体现了孔子对待错误和不足的坦诚和积极态度。
8.改过为能,无过为贵
《资治通鉴·唐纪》中说:“惟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这句话意味着有错能改才是真正的能力,而不是不犯错才可贵。《左传》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强调了改过的重要性。这种观点提醒我们,在面对错误和不足时,要有勇气改正,而不是沉溺于自己的过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