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大学士的起源与发展
唐朝有宏文馆学士、集贤院学士,为掌文学著作之官,尝以宰相兼领、知馆、院事,称大学士。宋沿之,对学士中资望特高者,加“大”字。这些大学士的职位虽然崇高,但其职责主要集中在文学与学术领域。
明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
明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废丞相及中书省,这一举措标志着明朝***体制的重大变革。次年(1382),明太祖仿宋制设殿阁大学士,以为皇帝顾问。这一变化使得内阁大学士的职责从文学转向***,成为皇帝的重要顾问。
内阁大臣的职责与权力
明成祖即位后,以侍讲、侍读学士等翰林官参预机务,入内阁,至明中叶,遂以大学士为内阁首脑。内阁大臣们的职责包括参与机密政务、草拟圣旨等。尽管他们拥有较大的权力,但其官阶却相对较低,上朝时只能从侧面的小门进来,属于典型的官小权大。
明宣宗对内阁大臣的调整
明宣宗考虑到内阁大臣们都是日理万机,政务繁忙,为此他免去了内阁大臣们的教导庶吉士任务。他额外任免学士作为庶吉士的老师督导庶吉士学习,而内阁大臣们只需要负责抽空考校庶吉士。
辅政团队的建立
明英宗虽然年幼,但明宣宗在去世前,已经为他搭建了强大的辅政团队。前台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辅政,幕后有老祖母张太后支持。小皇帝即不用操心朝政,也不用担心大权旁落。
内阁大学士的政声与贡献
顾佐性情刚毅,注重品德操行,持法清明严谨,为官三十多年,历经五朝,所任皆有显赫的政声。特别是任京尹时,***清明,弊病全都革除。明宣宗宣德三年(1428),顾佐经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极力推荐,被提拔为右都御史,并赐给他敕书,令其考核各个御史。
明朝官员的选拔与任用
赵时春(1509-1567),字景仁,号浚谷,平凉人。嘉靖五年(1526)擢会试第一,选庶吉士。历兵部主事,因言事切直,黜为民。久之授翰林编修,又以言事被黜。京师被寇,起官,擢御史,巡抚山西,拟奋立功。
彭维新,茶陵秩堂石垄人。字肇周,号石原,又号馀山。生于康熙十八年(1679),康熙四十五年(1706)中进士,初授翰林院编修。雍正二年至九年(1724—1731)先后任直隶按察使、河南按察使、浙江布政使、江苏巡抚等职。雍正十年(1732)后,历任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
内阁大学士的廉洁与守法
王文,字千之,老家在河北辛集。永乐十九年(1421年)的进士,和于谦是同一年考中的。王文当监察御史的时候,“廉洁守法”,很受皇帝赏识。
内阁大学士的官阶与地位
虽然这帮人的权力很大,都能和皇帝叫板,但问题是,他们的官阶是很低的,平时上朝的时候都不能走正门,而只能从侧面的小门进来,属于是典型的官小权大。
明朝名臣陈洸的争议
陈洸素有潮汕三杰、嘉靖紫光阁名臣之称。于史而言,陈洸实乃十足***佞之徒。其极为机敏,于大礼议事件中,陈洸表现得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