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来之食,一个古老而深刻的成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骨气。它源于《礼记·檀弓下》中的一则故事,讲述了黔敖在饥荒年代,对一位饥饿者说“嗟!来食”,而这位饥饿者宁愿饿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小编将围绕“嗟来之食该不该吃”这一问题,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含义和启示。
1.成语的起源与含义
嗟来之食原指悯人饥饿,呼其来食,后比喻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下》。
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齐地发生大饥荒,黔敖在路上为食以待饿者。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2.嗟来之食的象征意义
嗟来之食不仅是食物,更是尊严的象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尊严被视为人的立身之本,而接受嗟来之食则意味着丧失尊严。
“人活着就是一口气。”这句话道出了尊严的重要性。即使饥饿难耐,也不能接受侮辱性的施舍。正如古语所说:“渴不饮盗泉水,饥不吃嗟来食也!”这句话形容一个人很有骨气,即使在困境中也不失尊严。
3.嗟来之食的道德考量
接受嗟来之食是否合适,涉及到道德考量。从一方面来看,人在困境中需要相互帮助,接受施舍是无可厚非的。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接受嗟来之食可能意味着丧失尊严,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道德观念相悖。
孟子曾说:“君子住在一个***,国君任用他,***就会平安、富足、尊贵、荣耀;少年子弟跟他学习,社会风气就会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忠诚守信。”这句话说明了君子的功用,也揭示了接受嗟来之食的道德考量。
4.嗟来之食的启示
嗟来之食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困境中,我们要学会自强不息,保持尊严;也要学会关爱他人,给予帮助。
请人吃饭,讲究一个真心实意,既是礼貌,也是尊重。常言道,不吃嗟来之食,即是指饭里有尊严。请人吃饭不是施舍,更不是用来装善良。收费站原本没有给过往司机提供饭菜的义务,不提供饭菜也没谁说什么,既然主动提供饭菜,就要是发自内心,出于纯粹的公益初衷,以助人为乐。
5.嗟来之食的传承
嗟来之食的故事在我国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不仅在困境中保持尊严,还要关爱他人,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粮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应季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须有这些讲究,以保持食物的新鲜和美味。
嗟来之食不仅是食物,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尊严和道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在困境中保持尊严,同时也要关爱他人,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