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翻译
苏轼的《定风波》原文如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创作背景
苏轼创作《定风波》的背景是在他遭遇人生低谷之时。当时,苏轼因***斗争被贬至黄州。在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行,同行皆狼狈,而苏轼独不觉。这段经历让他心生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定风波》的艺术特色
《定风波》在艺术上具有以下特色:
1.意境深远:词中描绘了雨后山林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2.语言优美:词中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语言,如“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等,使词意更加丰富。
3.情感真挚:苏轼在词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命运的豁达态度。苏轼的退隐思想
苏轼在《定风波》中流露出退隐江湖的思想。他在词中提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表达了自己想要远离尘世纷扰,追求宁静生活的愿望。这一思想也与他在黄州贬谪期间的经历有关。
《定风波》的影响
《定风波》作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首词不仅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更体现了他的高尚品格和豁达人生观。许多后世文人墨客都曾引用或模仿这首词,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
苏轼的《定风波》是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词作。它通过描绘雨后山林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以及对命运的豁达态度。这首词不仅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更体现了他的高尚品格和人生观。在阅读这首词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苏轼的文学魅力,更能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
海报
0 条评论
4
你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