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产业领域的整体性
农业产业领域的整体性强调农林牧渔并举、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贯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有助于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2.农业资源的整体性
农业资源的整体性要求耕地、草地、林地、江河湖海等各类国土空间的统筹发展。这种发展思路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农业功能的整体性
农业功能的整体性强调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与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功能相结合。这种发展模式有助于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提升农业的综合价值。
4.因地制宜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需要从地域角度出发,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选择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攻方向、实现路径以及主要发力点。
4.1因技制宜
因技制宜主要强调技术路线的选择。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每个领域的技术发展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4.2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等措施。这有助于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4.3打造乡土特色品牌
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这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5.发展农业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发展农业一方面要考虑自然条件的差异,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还受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发展农业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5.1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
气候降水较少,草原广阔→→“宜牧则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宜粮则粮”;土壤气候***润,河湖较多→→“宜渔则渔”。
5.2发展农业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
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那里有我国四大牧区。因为降水稀少,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5.3农业发展布局要遵循原则
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每个地区都有农业发展上的优势和不足。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农业发展布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6.典型案例
鹿寨县渔业顺应市场经济发展,渔业持续较快发展,水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市场供应充足,为保障食物安全、促进农渔民增收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传统的养殖方式是粗放,片面追求养殖产量,设施装备落后,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