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性知识的内涵
程序性知识,顾名思义,是一种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与陈述性知识形成鲜明对比。陈述性知识主要关注“是什么”,而程序性知识则侧重于“怎样做”。小编将深入探讨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以及它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
1.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
1.1表征方式的差异
-陈述性知识:以命题及其命题网络来表征,是一种静态的知识。例如,万有引力定律可以用考试的形式来直接测量掌握程度。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来表征,是一种动态的知识。例如,拧螺丝这个动作,高度熟练时会达到高度自动化的形式。
1.2激活方式的不同
-陈述性知识:激活是输入信息的再现,速度较慢,是一个有意的、有控制的过程。程序性知识:激活是信息的变形和操作,速度较快,无控制。
1.3学习与遗忘的速度
-陈述性知识:学习较慢,遗忘也慢。程序性知识:学习较慢,遗忘也慢。
1.4意识控制程度
-陈述性知识:意识控制程度较高。程序性知识:意识控制程度较低。
1.5测量方式
-陈述性知识:可以直接测量,例如通过考试。程序性知识:只能通过观察行为来测量。
1.6记忆存储
-陈述性知识:记忆存储呈现***的模块性。程序性知识:储存呈现***的模块性。
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
2.1产生式
产生式是程序性知识的基本单元,它由一个条件和一个动作组成。例如,在拧螺丝的过程中,当看到“螺丝”这个条件时,就执行“拧紧”这个动作。
2.2产生式系统
产生式系统是由多个产生式组成的系统。它能够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相应的动作,从而完成复杂的任务。
3.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3.1掌握关键
掌握程序性知识的关键在于理解符号所表征的意义,以及将陈述性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
3.2迁移特性
程序性知识的迁移具有序列转移的特性,即在学习一个新技能时,可以将已掌握的程序性知识迁移到新技能的学习中。
3.3教育启示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采用自我研究或合作型自我研究,以更好地理解、促进和阐释教与学的过程,克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来表征,具有动态、无控制、意识控制程度低等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关注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