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文号

2025-03-06 18:10:50 59 0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国制定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本导则旨在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建议。

1.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要求

1.1符合规划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求

建设项目在实施前,必须符合相关规划要求,并经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这包括对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确保项目与区域发展相协调。

1.2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

建设项目应按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进行选址和布局。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是指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对建设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和控制,以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内容

2.1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应详细描述建设项目的名称、地点、规模、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等基本情况。

2.2建设内容

建设内容应包括项目建设的主要工艺流程、主要设备、主要原材料、主要产品等。还应说明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物及其排放量。

2.3矿区修复治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对于矿区修复治理工程,应依据建设项目文件,填报基础信息,并参考相关表格进行判别,确定项目的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等级。

3.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等级判定

3.1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等级

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等级是指根据危险物质的性质、数量、处理方式等因素,对工艺系统进行危险性等级划分。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等级分为1、2、3、4四个等级。

3.2大气风险评价等级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项目大气风险评价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三个等级。根据项目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等级和排放量等因素,确定项目大气风险评价等级。

4.环境风险评价报告评审

4.1评审对象

环境风险评价报告评审对象包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风险管控及修复效果评估报告等。

4.2评审内容

评审内容主要包括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合理性等方面。评审人员将对报告中的技术内容、数据来源、分析等进行审查,确保报告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5.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5.1突发环境事件分析

对于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应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通过专家评审,确保应急措施合理可行。

5.2应急演练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加强日常管理,避免发生突发环境事件。

6.水利行业标准发布实施

6.1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论证报告编制导则

水利部发布《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论证报告编制导则》(SL/T719—2024),为保障水利工程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6.2地下水控制指标确定技术导则

《地下水控制指标确定技术导则》(SL/T833—2024)是新制订的水利行业标准,主要技术内容包括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指标、地下水质量标准等。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这有助于提高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做出贡献。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