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笔伐”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用以形容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的行为。它既包含了口头的痛斥,也涵盖了书面的声讨,具有强烈的批判意味。
1.成语释义
“口诛笔伐”的成语是“口诛笔伐”。这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kǒuzhūǐfá。“诛”意为痛斥、责罚,“伐”意为声讨、攻打。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
2.成语出处
“口诛笔伐”这个成语的出处有多种说法。虽然有的资料指出它出自宋代陈亮的《畏羞于君子》,但也有说法认为它出自明代张岱的《琅嬛文集·卷三·书牍·与李翁砚书》。在该文中,有“见辱而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的表述。
3.成语用法
“口诛笔伐”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表示对坏人坏事的揭发与批评。例如:“他对贪污腐败现象进行了口诛笔伐,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4.成语示例
成语“口诛笔伐”的示例有:“鲁迅先生以其犀利的笔触,对封建社会的种种丑***现象进行了口诛笔伐,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先锋。”
5.成语意义
“口诛笔伐”的意义在于,通过言语和文字的力量,对不良行为进行揭露和批判,以达到警示和教育的作用。这种形式不仅具有强烈的批判性,而且能够激发人们的正义感和道德责任感。
6.成语在现代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口诛笔伐”这个成语仍然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网络时代,人们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对不良现象进行口诛笔伐,形成了一种社会监督的力量。
7.成语的意义延伸
“口诛笔伐”的意义不仅限于对坏人坏事的揭露和声讨,它还象征着对正义和良知的坚守。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口诛笔伐的能力,勇于揭露不良现象,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8.成语的教育意义
成语“口诛笔伐”的教育意义在于,它教导我们要有勇气面对不良现象,要有能力用言语和文字进行批判,同时也要有责任感,积极参与到社会的监督和建设中去。
海报
0 条评论
4
你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