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
人乃万物之一,若能返本归元,得其灵觉,即可化生为无穷无尽的智慧,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正如庄子在《养生主》中所言:“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这里的“指”通“脂”,指的是油脂或脂膏之意,寓意着智慧的传承如同火焰,源源不断,永不熄灭。
文从字顺,哲理深邃
唐代韩愈曾言:“文从字顺各识职,有欲求之此其躅。”清代罗有高亦谓:“为文之道,昔人一言尽之,曰文从字顺而已矣。”可见,凡天下之至文,一定是既平白易懂,又说理透彻的文章。我们读《诗经》,都喜欢既琅琅上口,又直白热烈的《风》,因为那是劳动人民的声音,自然天成。
静言慎行,内省于心
“凡天下之至文,一定是既平白易懂,又说理透彻的文章。”昨天11:45静言,指的是管控自己的言语,不急于表达,也不轻易发声。常言道,祸从口出。一个人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嘴巴,往往会因此招来不必要的麻烦。苏轼曾说:“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里的“大勇”指的是内心的强大,不因外界的变化而动摇。
禅意自然,万物皆有佛性
广义上说,每一方石头都有禅意,毕竟来自于自然造化,历经了亿万年的沧海桑田,汲取了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正所谓佛教《大般涅槃经》最早提出的“万物皆有佛性”,何况石头乎?而且,六祖慧能在《坛经》中云:“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强调的正是对自然与内心的感悟。
世间美好,静观自得
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世间的好,深执不解,都难识见静好。生命的价值,也不需要别人贴标签,而是自己下定义。学会摈弃,于浮华里褪却色彩,抒写心灵的家园。心无杂念,静观晨暮,万物随性而动,自然而成。
季节流转,光影于心
季节辗转,流年似锦,光影于心眉间刹那流落的那一刻,终开成了最美的风景。冬日,储存温暖,冬深处养就一颗心的恩泽,滤尽尘世的风尘,去延伸着美好的希望。
心学智慧,万物于心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认为,“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这一观点与陆九渊的“心学”思想相契合,强调内心的力量,认为宇宙万物皆源于心,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心。
在这样一个充满哲理的世界中,我们每个人都是那方寸之间的宇宙,我们的心灵可以容纳万物,我们的思想可以影响世界。让我们静下心来,感悟生命的真谛,体味内心的宇宙,与万物共生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