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2025-02-26 09:14:12 59 0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揭开神秘面纱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作为教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自2013年提出以来,便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它是对传统课程理论的批判与反思,强调课程的建构性、非线性以及动态交互作用。

1.后现代主义课程论:什么是它?

1.1那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哎呀,后现代主义课程论这个词听起来好像挺高深莫测的样子,它到底想说点啥呢?大家别慌,今天咱们就来揭开这个神秘面纱!俗话说得好,“那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你让我瞧不破、摸不着头脑,到底这后现代主义课程论葫芦里卖的啥...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ostmoderncurriculum)是2013年发布的教育学名词。它定义了对各种传统课程理论进行批判和反思的一种课程理论。强调课程是建构性的和非线性的,是形成性的而非预先设定的,认为课程是教师、儿童、教材、环境之间动态交互作用的“完整文化”,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

2.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内涵

2.1追溯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我们应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在西方的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它最初兴起于建筑和文学领域,后来迅速扩展到艺术、哲学、社会学、历史、语言学等人文和精神科学领域。

20世纪6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哲学和文化思潮对学校课程论的影响不断扩大,产生了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这种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

(1)课程目标的灵活性。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支持课程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模糊性,教学要根据具体实际制定恰当的、适合学生实际的课程目标。

3.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

3.1***学者多尔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学者多尔。多尔在批判泰勒课程模式是现代主义封闭课程体系的产物和典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后现代课程的标准。其主要观点包括:

(1)开放性,将课程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的系统与外界既有物质、又有信息、还有能量的交换,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自我更新和发展。

4.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核心观点

4.1课程设置的动态性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认为,课程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这种动态性体现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

4.2课程实施的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强调课程实施的多元化,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课程目标的多样化。

4.3课程评价的全面性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认为,课程评价应该全面、客观、公正,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以上对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理论对于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价值的引导和人格的塑造。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