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拼音版及释析

2025-02-20 18:58:21 59 0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首诗,通过描绘作者清晨前往超师院读书禅经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禅宗哲学的向往和感悟。小编将从原文翻译、禅经赏析、禅宗戒律和精神内涵等方面,对这首诗进行深入解读。

1.原文翻译

摘自《大藏经在线阅读》,原文如下: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清晨汲取井水漱口,清洁身心,手持贝叶经书,步出东斋读书的情景。诗中“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表达了诗人对禅宗真谛的追求,以及对世俗虚妄的排斥。

2.禅经赏析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反映了柳宗元对禅宗哲学的深刻理解。诗中的“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揭示了禅宗的核心思想——追求本源,摒弃虚妄。

诗中“清心拂尘服”表达了诗人对禅宗清静内心的追求,而“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则展现了禅宗读书人淡泊名利、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

3.禅宗戒律

禅宗戒律是佛教徒的自我尊严和庄严,而非约束和负担。在《佛遗教经》中,柳宗元探讨了这种戒律的精神和宗旨——防非止***。

禅宗戒律要求修行者保持清净心,摒弃嗔恨心,理解人生的真相,去除挂碍。这些都是禅宗戒律的核心内容。

4.禅宗精神内涵

禅宗精神内涵体现在“止观”二字上。止,即止息外境与妄念,贯注于特定的对象;观,即生起正智并作观想。止观是戒定慧“三学”中的核心。

禅宗强调“柔能克刚”,即太软不行,太硬不行,软硬适中。这种精神体现了禅宗的智慧和对人生境界的把握。

5.禅宗与人生

禅宗认为,真正的善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没有一点造作和企求。以善修心、以善洗心、以善造心、以善治心,人就会快乐、自在。

禅宗强调心的重要性,认为一切由心成。修行者要不断修行,以达到“心成醍醐”的境界。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这首诗展现了柳宗元对禅宗哲学的热爱和追求。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禅宗的核心思想、戒律和精神内涵。禅宗是一种追求本源、摒弃虚妄的哲学体系,它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深远。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