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乌桕,乌桕:两株植物的别样风情
山乌桕与乌桕,虽同属乌桕属,却在科属分类、外观特征、生长环境和药用价值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差异。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入了解这两种独特的植物。
1.科属分类
山乌桕属于漆树科(Anacardiaceae)的乌桕属(Rhus),而乌桕属于大戟科(Euhoriaceae)的乌桕属(Saium)。
2.外观特征
山乌桕是落叶乔木或灌木,树高可达10米,树皮灰白色,叶子为羽状复叶,夏季呈深绿色,秋季变为红色。乌桕则通常为落叶乔木,树高可达15米,树皮灰褐色,叶子为单叶,秋季叶色呈红色。
3.生长环境
山乌桕原产于长江流域以南,分布于***的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在印度、缅甸、老挝也有分布。它性喜水肥,在土质疏松、腐殖质较多的山谷、山脚缓坡处生长最为繁茂。
4.繁殖方式
山乌桕的繁殖方式一般为播种繁殖。
5.药用价值
山乌桕的根皮、树皮、叶可入药,具有泻下逐水、散瘀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大小便不通等症状,外用可治疗跌打***伤等。
记忆中的乌桕
在我的记忆中,有三株最好的乌桕。一株在小学的车棚旁边,不大也不太小。秋风一过,乌桕叶就缓缓地、缓缓地落满整个雨棚。那时,我上课不听讲,自教室门外望去,正是那棵乌桕。
乌桕红了,我遽然想起少年的快乐时光。一群顽劣孩童,攀上高大的乌桕树,一粒粒乳白的种子,装满空空的衣囊。弹弓瞄准空中的飞鸟,乌桕的种子,俨然一粒粒坚硬的子弹,把一个个天高气爽的秋天打得呜呜作响。
乌桕红了,一个远在他乡的人回归故乡。村口,那株血脉相连的鸡公树,见证了无数个春秋的变迁。
山乌桕,中药名
山乌桕,中药名。为大戟科乌桕属植物山乌桕Saiumdiscolor(Cham.exenth.)Muell.-Arg.的根皮、树皮及叶。植物山乌桕,分布于我国云南、四川、贵州、湖南、广西、广东、江西、安徽、福建、浙江、等省区。
山乌桕具有泻下逐水,散瘀消肿之功效。根皮、树皮主治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大、小便不通;叶外用治跌打***伤等。
山乌桕,山上的野乌桕
山乌桕,也称“红乌桕”“红叶乌桕”“红心乌桕”“山柳乌桕”等。从这些名称中,大家大概能想到,宋代林和清诗句中“巾子峰头乌桕树,微霜未落已先红”的乌桕树一定与它渊源不浅。
通俗地说,山乌桕是一种属于大戟科乌桕属的灌木或乔木。它常见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的山坡、山谷和林缘等环境中。山乌桕通常生长高度可达2-10米,具有粗壮的树干。
山乌桕,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神奇植物,它以独特的科属分类、外观特征、生长环境和药用价值,在我国各地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