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金溪县一个名叫方仲永的少年,天生聪颖,却因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未能发挥其才华的故事。文章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教育的局限。
1.方仲永的出身与天赋
金溪县有一个以耕种为生的百姓,名叫方仲永。他出生五年时,还未曾接触过书写工具,却突然哭着要求父亲给他。父亲感到惊奇,借来书写工具后,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诗,并且题上了自己的名字。这四句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主旨,展现了他的天赋。
2.方仲永的才华与奇才
仲永自幼便指物作诗,其文理皆有可观之处。邑人对此感到惊奇,纷纷邀请他的父亲参加宴会,甚至用钱币来交换他的诗。仲永的父亲也因此受益,日日宾客盈门。
3.方仲永的悲剧
随着时间的推移,仲永的才华并未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挥。他的父亲只顾眼前的利益,未能为他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最终,仲永的才华被埋没,未能成为一代英才。
4.王安石的感慨与批评
王安石在《伤仲永》中表达了对仲永悲剧的感慨。他认为,仲永的才华本应得到更好的培养,然而封建社会的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却将他的才华扼杀。王安石借此批评了当时社会的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机制。
5.文言文原文与注释
《伤仲永》的原文如下:“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钙之,父利其然也,日……”
注释如下:
金溪民:指生活在金溪县的百姓。
世隶耕:世代以耕种为生。
未尝识书具:从未见过书写工具。
即书诗四句:立刻写下了四句诗。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主旨。
传一乡观之: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邑人奇之:邑人对此感到惊奇。
钙之:用钱币交换。6.文章的启示
《伤仲永》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天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来培养和发挥这个天赋。我们也应该反思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机制,为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