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嫌疑人的基本定义
犯罪嫌疑人是因涉嫌犯罪而受到刑事追诉的人,在检察机关正式向法院对其提起公诉以前的称谓。这一阶段,犯罪嫌疑人依据无罪推定的原则,除非经审判机构判决确认其有罪,否则被认为是无罪的。
犯罪嫌疑人的条件与范围
1.证据显示可能实施犯罪行为 被列为犯罪嫌疑人一般需满足以下条件:有证据显示其有可能实施了犯罪行为。这里的证据包括物证、书证、证人证言等各种形式。
2.侦查、起诉阶段的嫌疑 犯罪嫌疑人是指在侦查、起诉阶段,被怀疑犯有某种罪行,并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人。
3.与罪犯的区别 罪犯是在有罪判决生效之后开始服刑的,犯罪嫌疑人则是在审判定罪之前只是有犯罪的嫌疑,决非罪犯。
犯罪嫌疑人的法律地位
1.无罪推定原则 依无罪推定的原则,除非经审判机构判决确认其有罪,否则犯罪嫌疑人是无罪的。
2.辩护人的职责 辩护人辩护的目的是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这是辩护人的职责所在,是法律赋予辩护人的义务。
3.诉讼权利 诉讼权利”是指刑事诉讼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享有的权利。
检察院与***机关的合作
1.通缉犯罪嫌疑人 人民检察院在办理自侦案件中,需要通缉犯罪嫌疑人的,应通过***机关进行。通缉令发布后又发现新情况的,可以补发通报。
2.身份不明案件的处理 如2024年9月,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检察院副检察长饶建勇与在押人员谈话时,发现了一起身份不明、刑罚难以顺利执行的案件。经过两个月的抽丝剥茧,检察机关不仅查实了该在押人员的真实身份,还发现在押人员涉嫌的犯罪事实。
犯罪嫌疑人的法律依据
1.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质量标准 根据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质量标准第二十三条,对犯罪嫌疑人的审查逮捕应严格依法进行。
2.法学综合二科目 法学综合二科目涵盖宪法与行政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和国际法学,要求考生掌握相关法学知识。
3.考查目标 考查目标包括掌握相关法学知识,如区分标准、法益侵害程度等。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犯罪嫌疑人的定义、条件、法律地位以及相关法律依据。在处理犯罪嫌疑人案件时,应严格依法进行,确保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