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博士生创新举措,助力核酸结果统计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复旦大学一位博士生凭借自己的编程能力,开发了一套高效的核酸结果统计系统,为学校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以下是关于这一创新举措的详细报道。
1.复旦博士生创新编程,提升核酸结果统计效率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李小康,面对学校常态化核酸筛查工作中辅导员核查核酸报告的难题,主动请缨,利用自己的编程技能,开发了一套高效的核酸结果统计系统。
2.系统操作简便,减少人工核查工作量 该系统操作简便,辅导员只需将学生的“健康云”核酸完成截图上传至系统,系统便会自动统计并生成报告。原本需要几人核对一个多小时的工作,现在只需等待2分钟即可完成,大大减少了人工核查的工作量。
3.降低出错率,提高工作效率 李小康开发的系统在统计过程中,能够有效降低人工核查的出错率。正如古话所说,“是人总是会犯错的”,但有了这个软件,就能减少很多错误。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持。
4.系统已在复旦大学推广,未来有望全国通用 目前,李小康开发的核酸结果统计系统已在复旦大学得到推广使用。随着系统的不断完善,未来有望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为更多高校和医疗机构提供便利。
5.复旦大学启动常态化核酸筛查工作 自三月初以来,复旦大学启动了常态化核酸筛查工作,要求班级辅导员必须核查学生“健康云”核酸完成截图,确保“不漏一人”。这一举措体现了学校对疫情防控的高度重视。
6.复旦大学官微发文点赞创新举措 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对李小康的创新举措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称赞其为疫情防控贡献了一份力量。这一事件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点赞。
复旦大学博士生李小康的创新举措,不仅为学校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全国疫情防控提供了有益借鉴。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这样的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