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以经纶,君子以经纶明志
在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中,君子形象始终是人们向往的道德典范。他们以德修身,以智求道,以仁行世,以经纶治世。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君子以经纶,君子以经纶明志”这一理念,看看它如何贯穿于古代圣贤的思想和行为之中。
1.修身养性,维德之基《不苟》篇引“温温恭人,维德之基”强调了君子需以德傍身,才能不偏不倚地行中庸之道,达到“至文”的境界。修身过程中,需以“维德之基”自省。
2.为君之道,以民为本齐天乐《为君之道》中提到:“君临天下民邦本,天之道刚中运。说顺而长,正大亨亦,一切围民所闻。心诚众尽。地和泽临行,审时渐进。容保民疆,教思无穷惠施奋。和谐化天善准。”这表明君子治国之道应以民为本,顺应天道,审时度势,以和谐的方式治理***。
3.言少行多,君子之风“说君子话说得少,言下之意,小人话多。说小人抢着说话,言下之意,君子让别人先说。”这两句话连起来的意思是:君子约言,小人多言;君子后言,小人先言。这反映了君子言少行多的风格。
4.走出书斋,实践求知记得有一次我对学业发展感到迷茫,求教于一位师长,其教诲之言犹在耳畔:“走出书斋,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现社会关切,再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转回学术的视野,如此方能做出有价值的研究。”这告诉我们,学问与实践相辅相成,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获得真知。
5.大用似愚,包容天下老子曾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真正的大用看似无用,实则抱愚藏拙,能包容一切人的长处,而自己以“无用”的面目示人。如高祖刘邦、刘备、宋江等,无用之人揽有识之士,天下英雄尽入我囊中。
6.文学艺术,融会贯通文学艺术以含蓄蕴藉包罗万象,以审美体验引发共鸣。作家厉彦林以当下研究火热的齐文化和流量爆棚的淄博烧烤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淄博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将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巧妙融合,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齐风淄火》,为文化“两创”贡献力量。
7.礼乐教化,和谐社会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於家/宰三年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这些经典论述,体现了礼乐教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深远影响。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君子以经纶,君子以经纶明志”这一理念在古代圣贤的思想和行为中的深刻体现。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