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哲学思考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孔子对古代文化的尊重,也反映了他对学术态度的深刻见解。以下是关于这一思想的详细解读。
①比于我老彭
孔子将自己比作商代的贤大夫彭祖,这里“我”表示亲近,而“老彭”则是指商代的彭祖。这种自比,既是对古代贤者的尊敬,也是对自身学术态度的自我评价。
【翻译】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孔子说:“阐述而不创作,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这里的“信而好古”表明孔子对古代文化的信任和喜爱,而“述而不作”则表达了他对传统学术的尊重。
【解读】信而好古,述而又作
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这只是自谦的说法。实际上,孔子并非真的只是述而不作,而是通过对前人学说的阐述和整理,使古代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南怀瑾对“不穀”的解读
南怀瑾在《老子他说》中对“不穀”进行了独特的解读,认为其意为“没有吃饭的资格”、“就是不吃人饭”。这种解读并不准确,因为“不穀”并不等同于“辟穀”。
古文中的“不穀”
在《诗经·小雅·穀风之什》中,“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一句中的“不穀”,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德的修养与天授
孔子在《正义》中提到:“夫子五十知天命,知己有德,为天所命,故此复言天生德于予也。”钱穆认为,德是由修养而来,但如果没有具备此天性,则修养无所施。孔子具圣德,虽由修养,亦是天授。
学术研究的更新与发展
由于《甲骨文字典》等学术著作的成书时间较早,因此需要将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补充进来,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古代文字字形演变的特征。
对古代学者的学习与研究
在假期的高中文言文课程中,通过对贾谊的《过秦论》的学习,孩子们可以全面了解贾谊的观点,以及学习古代学者的议论文写作技巧。
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思想,既是对古代文化的尊重,也是对学术态度的深刻见解。这种思想对今天的学习和研究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海报
0 条评论
4
你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