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在旦夕的意思,危在旦夕的意思和讲解

2025-02-26 17:36:58 59 0

“危在旦夕”是一个形容危险即将发生的成语,源于《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中的典故,用以形容处境极端危险,形势紧迫。

1.成语解释

释义:旦夕:早晨和晚上,指极短时间。形容危险就在眼前,形势极其危急。

详细解释:

“危”字在这里代表危险,强调情况的严重性。

“在”字连接前后,表明危险的状态。

“旦夕”二字合用,形容时间极为短暂,强调危险的紧迫性。

整个成语传达出的是一种紧急的危险感,常用于形容生命、事业或其他重要事物面临极大威胁的情境。

2.成语出处

出处:《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

故事背景:

汉末时期,黄巾起义爆发,各郡守军纷纷招架不住起义军的攻击,东汉王朝陷入危机。

在此背景下,太史慈在《三国志》中所描述的“危在旦夕”,描绘了北海被围、孤立无援的危急情况。

3.成语用法

用法: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用于形容形势危急。

现在桂林又危在旦夕,柳州也将不保。(闻一多《组织民众与保卫大西南》)

4.成语造句

暴风到来,大如棒球的冰雹倾盆而下,在郊外攀山的女儿状况危急,而患有肝病的儿子被冰雹击中,危在旦夕。

洪水涌进了城市,许多居民的生命危在旦夕,急需救援。

5.成语演变

“危在旦夕”最初用于描述军事上的困境,如太史慈所描述的北海被围的情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成语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情境,用以形容各种紧迫的危险状态。

6.成语的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

“危在旦夕”作为成语,体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危难时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感。

它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勇敢面对的精神风貌。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