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礼议,一场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的皇统之争,涉及皇位继承、父母改换等敏感议题。这场争论不仅关乎个人权力,更涉及皇权与朝堂话语权的争夺。
1.大礼议的背景
明世宗朱厚熜以地方藩王身份入主皇位,引发对其父母改换的问题。这场争论的核心是明世宗能否改换父母,即对明武宗遗诏如何诠释。
2.争论焦点
大礼议的核心在于明世宗是否能够改换父母。这一议题背后,实质是对朝堂话语权的争夺。
3.嘉靖帝的立场
嘉靖帝拒绝称明孝宗为父,主要因为他自认自己是皇明祖训中规定的第一顺位继承人,继位即使通过继承也同样合法。
4.张居正的牵涉
后人给张居正定的罪状中,称其垂涎襄阳的辽王财产,指示勘察辽王案的洪朝选诬陷辽王,洪朝选不从,张居正又指示手下杀洪朝选灭口。
5.先帝遗诏与劝进
《明世宗实录》中一个小细节引发疑惑:既然已经有了先帝遗诏,为何还需劝进?
6.杨廷和与嘉靖帝的关系
如果杨廷和的首辅与汉朝的丞相、大将军、大司马含金量一样的话,大礼议中完蛋的绝对是嘉靖帝。
7.历史评价
大礼议事件中,捡漏王嘉靖成为皇帝,扔先祖朱棣牌位出太庙。朱棣因抢了自己侄儿的皇位,被后世众说纷纭,但朱棣确实是明朝的一位好皇帝。
8.杨慎与嘉靖帝
《三国演义》开篇词的作者杨慎,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是明嘉靖朝首辅大臣杨廷和。杨慎少年聪颖,从小饱读诗书,23岁那年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的新科状元。
9.嘉靖帝的最终行为
嘉靖十七年,兴献帝被追尊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将兴献帝的牌位升袝太庙,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改兴献王墓为显陵。大礼议事件至此最终结束。嘉靖帝这些行为,完满地解决了这场皇统之争。
海报
0 条评论
4
你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