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这篇散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的课文。它不仅描绘了内蒙古大草原的壮美风光,更展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以及作者老舍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美之情。
1.《草原》的作者与作品
老舍,原名舒庆春,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主要作品有《龙须沟》、《猫》、《四世同堂》等,其中《草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老舍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2.《草原》的创作背景
《草原》是老舍在1961年夏,应乌兰夫之邀,与一批作家、画家、音乐家、舞蹈家、歌唱家等二十来人,前往内蒙古草原采风时的作品。这次采风活动,使老舍对内蒙古大草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激发了他创作《草原》的灵感。
3.《草原》的题材与内容
《草原》这篇散文主要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文章围绕一个“美”字,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以及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美之情。
4.《草原》的艺术特色
《草原》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写景优美*: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
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情感真挚:作者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美。5.《草原》的教育意义
《草原》这篇课文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6.《草原》的传承与发展
自从《草原》被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以来,它一直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许多学校将《草原》作为经典课文进行教学,使这篇散文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草原》这篇课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