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逃逸,交通肇事逃逸怎么认定
交通事故逃逸是指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故意逃离现场或者故意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的行为。如何认定交通事故逃逸?以下是详细解析。
1.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
(1)逃逸行为与责任认定的关系
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20条规定,当事人逃逸或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应当负全部责任。这意味着,如果当事人逃逸,即使无法确定具体责任,也将承担全部责任。
(2)交通事故逃逸的认定标准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而驶离现场、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等8种情况将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2.交通肇事逃逸应具备的条件
(1)时间上当事人知道已经发生交通事故
当事人必须明确意识到交通事故已经发生,这是认定逃逸的前提条件。
(2)当事人主观上是为逃避法律责任
当事人逃离现场或故意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承担法律责任,这是逃逸的主观条件。
(3)已经离开交通事故现场
当事人已经离开现场,无论是否留下了车辆或个人物品,都构成逃逸行为。
3.交通事故证据
(1)必须有证据证明发生了交通事故
这是认定逃逸的基础,如果无法证明交通事故的发生,那么就不能判定为交通逃逸。
(2)必须证明有车辆参与了事故,并且至少有一辆车在事故中逃离了现场
如果无法证明车辆参与了事故,那么就不能判定为交通逃逸。
4.交通事故责任认定
(1)事故因当事人逃逸,而无法认定当事人责任的场合,无论事故各方的实际责任如何,均推定逃逸方承担全部责任。
(2)事故一方当事人逃逸,事故的认定结果是逃逸方承担全部责任。
5.交通肇事逃逸的法律后果
交通肇事逃逸是一种违法行为,当事人将面临以下法律后果:
(1)承担民事责任
当事人需赔偿因逃逸造成的***失。
(2)承担刑事责任
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3)受到行政处罚
如罚款、扣分、吊销驾驶证等。
交通事故逃逸是一种严重违法行为,当事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于交通事故逃逸,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遵守交通规则,共同维护交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