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与老子的智慧对话
老子与孔子的对话,为我们揭示了古代智慧的精髓。孔子在告别老子时,感慨地说:“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这段话反映了孔子对老子智慧的高度评价。老子曾以水的德行为例,教导孔子上善若水,水利于万物而不争抢,处在众人厌***的地方,这是谦卑的表现。这种智慧,不仅影响了孔子的一生,也为我们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2.宋代《观物内外篇》中的名句
在宋代《观物内外篇》中,有这样一句著名的话:“又谓其能以上顺天时,下应地理,中徇物情,通尽人事者焉。”这句话在宋代祝泌《观物篇解》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与《道藏》本大致相合。这表明,古代的思想家们已经认识到,顺应自然、了解地理、关注人情、洞察人事,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3.陈寿《三国志》中的历史记载
陈寿的《三国志》中,有一段关于孙权的记载:“当年孙权有七个儿子,孙奋排行第五,封为齐王,居住在武昌。孙权死后,他的幼子孙亮即位。丞相诸葛恪担心孙亮那些兄长们权势太盛,威胁到孙亮的地位,所以就将孙奋迁往豫章,也就是今天的南昌。”这段历史记载,反映了古代***斗争的残酷,也展示了智者的谋略。
4.读于中华先生的《数风流人物——诗说历史名人》
程守田在《数风流人物——诗说历史名人》一书中,以***古代历史朝代为经,以历代名人要事为纬,刻画了西汉至清末的六百多位名人。这种以诗歌形式解读历史人物的方法,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历史知识,也提升了文学鉴赏能力。
5.张载的“大心说”
张载提出的“大心说”,主张“不以见闻梏其心”“不以嗜欲累其心”,达到德性之知。他认为,要扩充人心的作用,打破人心与天地、主体与客体的隔阂和对立,使心智与天地万物一样无限扩展。这种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6.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句话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在这封回信中,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痛苦,说明因为《史记》未完,他决心放下个人得失,相比“死节”之士,体现了他对历史的执着和对真理的追求。
7.“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出自《孟子·公孙丑上》。这句话的意思是:纵然面对千万人阻止,我也勇往直前。这反映了孟子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为我们后人树立了榜样。
8.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句话强调了个人修养与***治理之间的紧密联系。只有个人修养到家,家庭才能和谐,***才能安定,最终实现天下太平。这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也是我们现代人需要不断学习和践行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