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开仓,郑板桥开仓济民的意思
郑板桥,清代著名画家,也是一位深得民心的官员。他的开仓济民之举,不仅体现了其高尚的人格品质,更彰显了他对民众的深切关怀。小编将深入探讨郑板桥开仓济民的意义及其背后的故事。
1.郑板桥的形象
郑板桥的形象是一个有才、关心百姓、爱民如子、平易近人、受民爱戴、敢于负责、清正廉明、才识渊博、谦虚、处理公务果断的良官。
郑板桥不受贿赂:在任官期间,郑板桥始终保持清正廉明,从不接受贿赂,体现了他的高尚品德。
爱与文人喝酒吟诗:郑板桥与文人交往,喜欢饮酒吟诗,这体现了他的文学修养和艺术情趣。
从不拖欠公文:郑板桥处理公务认真负责,从不拖欠公文,确保了县政的顺利进行。
遇饥荒时果断开仓救民:在遇到饥荒时,郑板桥果断开仓救民,体现了他的爱民之心。
2.清代背景介绍
清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社会风气和官场环境与今天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这样的背景下,郑板桥的开仓济民之举显得尤为珍贵。
《五子之歌》:这首歌反映了夏后氏之祖大禹的告诫,即民众是***之根本,根本巩固,***才能安定。这也说明了古代官员应亲民、安民、惠民的重要性。
清风丨甘为“民之佣”:清代方大湜晚年所撰《平平言》中,记载了清代官员石家绍的从政箴言:“吏而良,民父母也;不良,则民贼也。父母,吾不能;民贼也,则吾不敢。吾其为民佣乎!”这句话强调了官员应以民为本,甘愿为民众服务的理念。
3.郑板桥开仓济民的故事
郑板桥在潍县任县令时,正值大荒,百姓生活困苦。他果断开仓赈济,使饥民得以生存。尽管此举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赢得了民众的赞誉。
郑板桥开仓赈济:在赈灾过程中,郑板桥未经上级允许先行开仓赈济,又下令要求富户开设粥厂接济贫民。他的行为虽然使一些人感到不满,但同时也使他成为民众心中的英雄。
郑板桥遭诬告罢官:在赈灾过程中,郑板桥因涉嫌中饱私囊而被诬告,最终罢官。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为民众谋福利。
4.郑板桥开仓济民的译文
原文: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不为民请,何以为人?”
译文:郑燮,号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当时的人们称他为扬州八怪之一。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空闲的时候,郑板桥总是与文士畅饮咏诗,甚至有时会忘记自己是一位官员。后来,他被调任潍县县令,正值大荒,百姓生活困苦。他果断开仓赈济,使饥民得以生存。有人反对他这样做,但他坚决地说:“现在是什么时候?如果不为民众请愿,怎么能做人呢?”
郑板桥开仓济民的故事,至今仍被传为佳话。他的爱民之心、清廉之德,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