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导学案:开启爱国教育的深刻之旅
都德(1840—1897),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细腻的情感描绘著称。他的作品《最后一课》通过一个法国小学生的视角,展现了法国沦陷区人民在异族统治下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
一、导言:爱国主义氛围的营造
在教室里,爱国主义气氛浓厚:课桌铁杆上挂着“美丽的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字帖,孩子们专心致志地画着杆子,镇上的老人们捧着初级读本,发出古怪的声音。韩麦尔先生静静地站在教室中央,眼神中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就在这时,钟声响起,最后一课下课了。韩麦尔先生的心情如同这钟声,沉重而哀伤。
二、导入新课:民族语言的尊严与爱国情怀
同学们,假如从明天开始,你们只能学习外语,不能再学习汉语,你们会作何感想?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有一个***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感受那份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悬念导入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精心设计一个紧扣学生心弦的情境或问题,造成学生渴望的心理状态,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教师可以提出:“如果你们所在的学校突然被要求只能使用外语,不能使用母语,你们会如何应对?”这样的问题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思考。
四、抒情导入法:以情感人,引发共鸣
开讲前以饱满的激情,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可以描述《最后一课》中的感人场景,如韩麦尔先生对学生的深情告别,小弗朗士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在情感共鸣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五、爱国教育的深远意义
《最后一课》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通过学习这部作品,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法国沦陷区人民的悲愤和爱国情怀,更能够深刻认识到民族语言的尊严和爱国的重要性。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时刻铭记这份爱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