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道拐,又称鸦关,是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的一处抗战公路遗迹,它见证了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
1.历史背景
1.古驿道演变 二十四道拐原是古代入滇的必经之地,古称鸦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夏,修筑完成,成为抗战公路。
2.修建历程
2.周西成下令扩建 贵州桐梓系军阀周西成入主黔政后,下令在贵西线滇黔古驿道扩建公路。贵州公路局局长马怀冲和工程师贾善祥主持对该路段的踏勘。
3.设计勘测
3.周岳生领队勘测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工程师周岳生领队,再度对二十四道拐进行勘测设计,确保了公路的可行性。
4.公路特色
4.盘旋蜿蜒 二十四道拐全长约4千米,有效路面宽约6米,蜿蜒于晴隆山山脉西南坡,从山脚盘旋到山顶,24个“S”形弯道。
5.公路地位
5.交通大动脉 国际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要经过二十四道拐所在的滇黔线才能送到前线和重庆,成为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之咽喉。
6.历史贡献
6.抗战功勋 无数运送军用物资的卡车经二十四道拐翻山越岭,将国际援华物资运往抗战前线,为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7.地理特点
7.峭壁上的奇迹 被誉为黔滇公路标识的二十四道拐,位于晴隆县城南郊“鸦关”的壁立山体上,坐落于海拔3100米至4658米之间的峭壁上,坡的倾角约60度。
8.文化传承
8.大型纪录片 二十四道拐纪实,由贵州省、黔西南州***委***大力支持,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等多家单位联合承制的大型纪录片,记录了这段历史。
9.历史探索
9.戈叔亚的追寻 戈叔亚花了8年时间,走访了许多历史学家和抗战老兵,足迹踏遍了云南,并沿着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最终揭示了二十四道拐的历史真相。
二十四道拐,这条抗战公路不仅承载了历史的厚重,也见证了***人民的坚韧与不屈。如今,它成为了自驾爱好者的圣地,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这段历史的痕迹。
海报
0 条评论
4
你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