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一歌,《鲁迅传》的编纂之路
1972年,上海,一个特殊的时期,一个特殊的目的——编纂《鲁迅传》。这段历史由一群充满激情与使命感的学者和文艺工作者共同书写,他们就是石一歌的前身——复旦大学、上海师大复课教材编写组。如今,让我们一同回顾这段历史,探寻《鲁迅传》背后的故事。
石一歌的成立与成员组成
1.成立背景与工作地石一歌的前身,复旦大学、上海师大复课教材编写组,成立于文革后期,1972年,根据******关于大学文科复课的指示,在上海成立。工作地设在复旦大学学生宿舍十号楼。
2.领导与成员编写小组的组长由华东师范大学(当时已并入上海师大)的教师陈孝全担任,副组长是复旦大学的教师吴欢章。成员包括原上海京剧院的高义龙、工农兵等各界人才。
《鲁迅传》中的《阿Q正传》评价
1.《阿Q正传》的历史在《鲁迅传》中,石一歌对《阿Q正传》进行了深入评价。认为这部作品通过对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的批判,揭示出资产阶级再也不能领导***革命的。
2.与个人观点的相似之处这一观点与石一歌个人的看法有相近之处,都认为资产阶级无法领导***革命。
新版《鲁迅全集》的亮点
1.新版《鲁迅全集》的特点新版《鲁迅全集》融会了20多年来鲁迅研究的新成果、新资料,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内容更加充实严谨,学术资料的可靠性更强。
2.细微之处的修改单独看某一处的修改,可能很细微,甚至很琐碎,但综合每一个细微之处,都体现了编纂者的严谨态度。
《白光》与《孔乙己》的比较
1.《白光》的现代主义笔法与《孔乙己》同样批判科举考试的小说相比,《白光》因其文中“白光”意象的抽象性,更具有现代主义笔法的特点,使人不能一眼看透,具有深长的悲剧意味。
鲁迅的演讲与早期学习经历
1.黄埔军校演讲鲁迅曾在黄埔军校演讲,他表示:“我首先正经学习的是开矿,叫我讲掘煤,也许比讲文学要好一些。”这反映了鲁迅的博学多才。
2.南京矿路学堂的学习南京矿路学堂主要教授矿物学,目的也是采矿。采用德国教学体制,学的是德语。课程包括矿学、地质学、化学、熔炼学、格致学、测算学、绘图学等。
鲁迅与胡适的思想碰撞
1.思想“蜜月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胡适和鲁迅曾有过一段思想“蜜月期”。他们在白话文的新风中,分别在《尝试集》中展现自己的文学才华。
2.胡适与鲁迅的争论由于一只猴子的原因,胡适和鲁迅发生了思想上的争论,这段历史也成为了新文化运动中一段有趣的佳话。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1.《狂人日记》的划时代意义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上,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2.新文学世纪的开始《狂人日记》宣告了一个崭新的文学世纪的开始,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鲁迅的《鲁迅回忆录》
1.限量“毛边本”宁波图书馆乔石书房所藏的《鲁迅回忆录》,是限量“毛边本”。这种未切本、毛装本的书籍,增强了阅读的体验感。
2.鲁迅的心头好“毛边本”图书是鲁迅的心头好,他曾在给曹聚仁的信中提到对这种书籍的喜爱。
石一歌,《鲁迅传》的编纂者,他们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鲁迅的崇敬之情,为我们呈现了这部经典之作。让我们在阅读这部作品的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历史气息和文学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