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国概况
四川,自古以来便被誉为“天府之国”,这不仅是因为其山川俊美的自然风貌,更是因其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在这片土地上,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相互交融,构成了一个得天独厚、品位极高的地方。
1.天府之国的由来
天府原本是一种官职的名称,指的是为“天子”掌握“府库”的官员。这一称谓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用以形容官员的职责所在。
2.陶寺都城遗址与“最初***”
陶寺都城遗址位于晋南地区,其第十一刻度标长度为40厘米,合陶寺1.6尺,这是4000年前“地中”的标准刻度。据此测量出的“地中之都、中土之国”即为“***”。陶寺都城遗址和陶寺文化的邦国社会结构与“地中”概念完美结合,标志着“最初***”的概念在陶寺出现或形成。
3.秦末汉初的天府之国
秦末汉初,成都地区取代关中成为了“天府之国”。当时的成都县、郫县、临邛县、蒲阳县属蜀郡。西汉时期,废蒲阳县入临邛县;置江原县,治所在今崇州市江源街道;置繁县,治所在今彭州市西北;置新都县,治所在今成都市新都区。
4.赵国与关中平原
赵国是战国时期统治北方地区的一个比较强大的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三家分晋后,于前403年被周王承认为诸侯。赵国曾三次迁都,其国都初为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关中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最早出现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当时张良在论证定都关中时提到:“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5.开明二代与秦都
开明二代又称卢帝,卢帝北上攻击秦国,到雍地。雍,今陕西凤翔县,秦德公元年(前677年)始为秦都。开明二世约公元前七世纪中叶,大致在秦都初迁雍后不久,在秦德、宣、成公之际,当时秦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6.四川的战略地位
“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险而坐守之,则必至于亡。”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四川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坐拥“蜀道难”之天险和“天府之国”的内部环境,是野心家心目中的理想之地。
7.天府之国的变迁
天府之国最早指秦朝统治的区域,尤其是关中平原。后来,随着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成都平原风调雨顺,粮食产量大增,成都因此取代了关中,成为了新的天府之国。关中被古人誉为金池汤城,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其地位在历史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天府之国”这一称号,不仅是对四川自然风光的赞美,更是对其深厚历史文化的肯定。从关中平原到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变迁,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