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通过对儿时在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乏味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教育的批判。小编以“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为问题,探讨这两个地方在鲁迅心中的意义及其在全文中的起止句。
一:百草园的乐园
百草园,位于绍兴城内鲁迅故居后面,是鲁迅童年时光的乐园。文中提到:“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这里不仅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还有高大的皂荚树和紫红的桑葚。在这里,鲁迅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二:三味书屋的乏味
三味书屋位于鲁迅故居附近,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文中描述:“三味书屋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里被形容为“全城最严的学校”,孩子们在这里被规则束缚,生活乏味。作者并没有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偷跑、捉虫等活动,展现了孩子们对自由的渴望。
三:过渡段的作用
在两部分内容之间,作者安排了一个过渡段,即第九自然段。这个过渡段将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乏味生活有机地连接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文中提到:“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这句话暗示了作者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四:起止句的解读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8)记叙了百草园的生活,起止句为“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和“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第二部分(10至)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起止句为“出门向东”和“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通过这两部分的起止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思路。
五:文章的问题思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写,鲁迅先生表达了对封建教育的批判,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两个地方的描写,展现了鲁迅先生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封建教育的批判。这两个地方在鲁迅心中的地位不同,但都承载着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