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独具特色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这个节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由来与多个传说和习俗紧密相连。以下是关于端午节由来的详细介绍。
标签: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起源与“***九日”
端午节起源于古代的“***九日”习俗。据传,在“***九日”的首日,体弱的老人、妇女以及幼儿都要躲避正午的阳光,称为“躲午”,后世便将这一天称为“端午”。这是因为此时天气骤热,人体阳气上升外浮,肾水不能涵养肾阳,虚火上炎,造成上焦出现热症,如突然脸红等症状。人们为了避邪驱瘟,将这一天定为节日。
端午节与屈原
1.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的诗人及***家,因主张***改革,触犯到贵族大臣们的利益,遭到排挤和流放。楚国被秦国打败,屈原悲愤难耐,跳入汨罗江以身殉国。为了纪念屈原,老百姓把他跳江的日子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与伍子胥
2.纪念吴国大将伍子胥:相传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带领吴军杀入楚国首都,将已死去的楚平王墓掘开,鞭尸三百,以报仇雪恨。后来,伍子胥因直言进谏被赐死。在江浙一带,人们为了纪念伍子胥,也将端午节视为纪念他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与意义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史记》记载,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的排斥。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和伍子胥外,还有许多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佩香囊等,这些都是为了驱邪避瘟、祈求平安。
端午节的其他传说
除了屈原和伍子胥的传说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其他的传说。其中之一是关于仲夏登高的习俗。五月是仲夏,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因此五月初五也称为“端阳节”。
端午节的回娘家习俗
古代女儿出嫁后,长住丈夫家,难得见到自己父母。从唐朝开始到清末,就有端午回娘家的习俗。这个习俗体现了对家庭的重视和对亲情的珍视。
端午节,这个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节日,不仅让我们怀念历史人物,传承文化传统,还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