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是我国流传广泛的民间故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本教案将围绕牛郎织女的故事,展开第一课时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体会人物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名字来历
在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牛郎和织女名字的来历。牛郎原本没有名字,因为他每天放牛,人们就叫他“牛郎”。而织女则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外孙女,擅长织彩锦,因此得名“织女”。
2.理解词语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例如,“勤勤恳恳”表示勤劳不懈;“拗不过”表示无法说服或改变。
3.第一人称表达
课文第18自然段间接转述了织女的话。引导学生以第一人称的角度,用织女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情况,并在表达中加入一些想象的内容,使学生对织女的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理解。
4.情感体验
在讲述老牛死去这一情节时,引导学生体会牛郎和织女的心情。老牛在离开牛郎前,留下了“把我的皮剥下来留着,碰到紧急的事,你就披上我的皮”的话语,为下文牛郎披上牛皮追织女埋下伏笔。
5.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完成文后习题2,指导书写,并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激情导入
教学开始时,以激情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夜空中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引出民间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7.课文内容介绍
介绍《牛郎织女》(二)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新选入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牛郎织女婚后美满生活和织女被王母娘娘无情地抓回天宫等情节。
8.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包括了解主要情节、认识牛郎织女、王母娘娘的形象特点,以及理解以牛郎织女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9.自学导航
引导学生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讨论这些字在课文中的意义。
10.寄托与赞颂
了解这个民间故事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赞颂了牛郎、织女的美好情感,鞭挞了破坏美好生活的专制者。
11.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安排为1课时,包括导入、课文讲解、情感体验、作业布置等环节。
12.复述与导入
复述《牛郎织女》(一),导入新课,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学习本节课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