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在咫尺的意思,近在咫尺的意思怎么解释

2025-02-27 01:08:40 59 0

“近在咫尺”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物体或人距离非常近,几乎可以触手可及。这个成语源于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经过几百年的流传,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1.成语起源

“近在咫尺”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宋代苏轼的《杭州谢上表》一文中。苏轼在文中用“凛然威光,近在咫尺”来形容某种威严或庄严的氛围,非常贴切地表达了距离虽近但感觉遥远的感觉。

2.成语解释

“咫尺”本意是指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大约为一尺的距离。“近在咫尺”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距离很近”。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物体或人非常接近,但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而感觉遥远或不便接近。

3.英文解释

在英语中,与“近在咫尺”相对应的短语是“ecloseathand”或“everynear”。这些表达方式同样强调了距离的近,但可能因为文化或情境的不同,感觉上的距离会有所不同。

4.使用场景

“近在咫尺”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各种场景,比如描述地理位置的接近,也可以用来比喻情感或心理上的距离。例如,两个人可能实际上相隔不远,但因为种种原因,彼此感觉关系疏远。

5.近义词

与“近在咫尺”意思相近的成语还有“近在眉睫”和“天涯比邻”。“近在眉睫”出自《列子·仲尼》,用来比喻相距极近;“天涯比邻”则出自唐代,用来形容虽然相隔很远,但感觉就像邻居一样。

6.成语例句

例如,在《镜花缘》第十七回中,李汝珍写道:“那马明明近在咫尺,却误为丧失不见,就如‘心不在焉,视而不见’之意。”这里的“近在咫尺”生动地描绘了主人公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而未能察觉到近在眼前的事物。

“近在咫尺”这个成语简洁而形象,通过它的使用,我们可以更加生动地描述距离的近或心理上的接近。无论是在文学创作还是在日常交流中,这个成语都是表达这种意思的得力工具。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