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而不实,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2025-02-23 13:37:27 59 0

在当今社会,华而不实、虚而无用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个人行为中,也广泛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小编旨在探讨华而不实、虚而无用的根源及其危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1.“太虚”与“实者”的辩证关系

“太虚”与“实者”是儒家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太虚”指的是宇宙的虚空,而“实者”则是指具体的事物。南宋陆九渊在《陆象山语录》中提到:“千虚不博一实。吾平生学问无他,只是一实。”这句话强调了踏实、扎实的重要性,即做学问贵在实事求是,而非追求虚名。

2.学术界的“虚”与“实”

在学术界,一些人打着“读书人”的幌子,无视社会道义和底线,把学术当作牟利手段。这种现象不仅***害了学术界的声誉,也阻碍了学术的发展。真正的学者应该在追求理想的亦不忘观照现实,既有阳春白雪的境界,又有下里巴人的情怀。

3.玉德与君子品格

***古代文化中,玉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其品质人格化,如“温、润、泽”用以比喻君子仁厚的品格;“廉而不刿”或“锐廉而不技”,即玉虽然有棱角却不伤人,象征君子的道义和高洁品行。这些描述体现了古代文化对君子品格的推崇。

4.名与实的辩证关系

名与实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真正的学者应该有真才实学,而不是依靠外在的名位去装饰。名是伴实的,实是名的根本。正如朱丹溪所说:“阳有余”指君火、相火妄动(这是人体自身的“阳常有余”),而不是指“坎中真阳”经常有余!他说的“阴不足”指“肾精”(其中有坎中真阳)。

5.中华文明的现实性

***文明从根本上讲是围绕“此世”而非“彼岸”来展开的。在其根本的目光里,没有那么多虚构的概念,如原罪、彼岸、末日审判之类,而是在生存的基础上,用简单朴素的目光来看待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

6.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

中华文明是王道文明,植根于仁本主义文化,***上以民为本;西方现代文明是自由主义文明,植根于人本主义哲学,***上以人为本。两种文明既有形式区别又有精神相通,有价值共性和文明共识。将两者人为地矛盾起来,是无知也是不仁。

7.历史与现实的反思

历史上的许多虚构故事,如管仲与桓公的故事,实际上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这说明,我们在面对历史与现实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被虚假信息所迷惑。

华而不实、虚而无用的现象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存在。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追求真实、务实,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