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地理教学,作为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让学生认识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更在于提升学生的理性认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实践能力。
1.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
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是乡土地理教学的首要目标。尽管学生可能对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较为熟悉,但要将这种感知转化为理性认识,需要一个深入理解和分析的过程。
-实践与综合学习:乡土地理教学强调通过实践和综合学习来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这包括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多种学习方式。提升理性认识: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将家乡的地理现象和规律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家乡的自然和社会特征。
2.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乡土是学生观察、了解祖国的“窗口”,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祖国有更深切的感受,从而有助于学生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乡土地理教学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通过学习家乡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情感培养:通过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和发展现状,学生能够培养出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乡土地理”的教学安排在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学的最后部分,并作为综合学习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合学习:乡土地理教学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实践能力:通过参与乡土资源的调查、分析、展示等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乡土教材的特色与作用
乡土教材是展示局部地理与生态空间的自然、人文、社会、科技、经济的历史与现状的学校教学用书,它系统反映特定的地理与生态空间的建置沿革、地理环境、重大事件、经济建设、文化教育、民族风情、名胜古迹等。
-特色:乡土教材与其他教材最典型的区别在于它所反映与传播的地方特色和地域文化。作用:乡土教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5.乡土地理教学的实施策略
课程标准在乡土地理教学中提出,要帮助学生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实践能力。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提升学习效果。
6.乡土课程的现代化
乡土课程作为乡村教育中现代化课程的补充,可充分利用乡村社会地理风貌、历史传统、民俗文化等优秀素材。
-现代化课程补充:乡土课程不需要复杂化,不需要占用太多学习时间,而是作为现代化课程的补充。素材利用:通过利用乡村社会地理风貌、历史传统、民俗文化等素材,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7.乡土教育的综合效应
乡土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课程,它还能够带来一系列综合效应,如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拓展视野、舒缓心情等。
-身心健康:乡土游戏、劳作等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身心健康。
视野拓展:乡土研学活动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
心情舒缓:乡土山水等自然景观能够舒缓学生的心情,提升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