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与和,战与和的看法

2025-02-21 18:59:56 59 0

在历史的波澜中,战争与和平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从古代的《孙子兵法》到现代的和平理念,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都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策略。

1.伪与敌人议和的策略

在对敌作战中,必须首先伪与敌人议和,以此来麻痹敌人,乘其懈怠不备之隙而以精兵袭击之,就可以把敌人打败。这种策略在《孙子兵法》中被称为“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据《说文》、《集韵》释义,约者,意谓屈困、受挫;整个句意是,尚未陷入屈困境地而主动前来请和的敌人,必定是另有图谋的。古代战争实践中,这种策略被广泛运用,成为战胜敌人的重要手段。

2.战争的结果与对待

战争的结果是胜败,对于战败的一方,是灾难,祭奠战死的亡灵以丧礼对待他们是理所当然的;对于战胜的一方,杀的人多,是胜利者,但是还是归属于贵右,因此也以丧礼的形式对待它。可见杀人者和被杀者都受到了尊重。

3.战争胜利的要素

在孙子看来,战争的胜利是建立在对敌我双方情况充分了解基础上的。只有在战前全面地掌握敌情我情,才有可能对敌我双方的强弱、优劣等进行综合比较,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制定合理的战略;只有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4.和平观念的提升

从雅斯贝斯的“责任概念”来看,德国和***在战后处理二战罪责上存在着根本差异。德国通过全面接受和反思四种责任,实现了***和社会层面的深刻自我批评和道德重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些责任,但在深度和广度上显著不足,尤其在***责任和道德责任的公开上。

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进一步将“和”的观念从处理日常伦理关系提升为协调民族、***间关系的准则。

5.战略家的思维

作为战略家,他的所知、所见、所思,就是与一般人不一样,否则,他就称不上是战略家。在一般人看来,胜利来自实际的交战,如果没有实际交战,怎么会有胜利?可是孙子并不这样看,他谈道:“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兵家“和为贵”的思想,“自古知兵非好战”“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以止干戈”等各种说法由来已久。

在***传统文化中,战争与和平的关系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无论是古代的战争策略,还是现代的和平理念,都强调了战与和的重要性。只有在战争与和平之间找到平衡,才能实现***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