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描绘了一幅千里清秋的壮阔景象,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词人内心的豪情壮志和忧愁之情。
1.清秋千里,水天一色
*辛弃疾以“楚天千里清秋”开篇,描绘出一幅辽阔无垠的秋天画卷。这里的“清秋”不仅是指秋天的天气清爽,更是指秋天景色之清丽。水天一色,给人一种广阔无际的感觉。
2.水随天去,秋意更浓
*“水随天去秋无际”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广阔感。水似乎随着天空的延伸而不断流动,给人一种无限延伸的错觉。这样的描写使得秋天的意境更加深远,秋意更加浓重。
3.忽见山影,秋色分明
*“因为是秋天,水特别的清,所以说‘冷晴湾’;因为晴,山才投以浓郁的影子,在清水中格外地分明。”这里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秋天景色的特点。晴朗的天气使得山影在水中更加清晰,也使得秋天的色彩更加鲜明。
4.忽字领句,景更突出
*诗中“忽”字的使用,与“闲”字相对应,使得景色更加突出。这种突然的转换,既展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也使得读者对这幅画面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5.裁冰及剪雪,秋日雅趣
*《水浒传》中的“裁冰及剪雪”,在辛弃疾的笔下,转化为“剪秋”。这种转化不仅体现了辛弃疾的文学才华,也展现了他对秋天的独特感悟。秋天本就是一幅雅致的好画,而“剪秋”更是将这种雅趣发挥到极致。
6.山水为景,豪情壮志
*辛弃疾的词作中,山水不仅是自然之美的展现,更是词人抒发豪情壮志的依托。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词人以山水为背景,将内心的豪情壮志与忧愁之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7.英雄无用武之地,愁绪满腔
*在公元1188年的“鹅湖之会”之后,辛弃疾的词作情感更加激昂,气势如虹。他也深感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这种愁绪在他的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8.秋风萧瑟,情感深沉
*辛弃疾的词作中,秋风萧瑟常常成为情感的载体。无论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尽西风”,还是《李诗直解》中的“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都体现了词人对人生、对英雄的深切情感。
海报
0 条评论
4
你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