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式热泵和压缩式热泵作为两种常见的热泵技术,在能量转换和利用方面各有特色。小编将深入探讨两者的区别,包括工作原理、性能系数、应用领域等方面的差异。
1.系统输出热能构成
从整个系统输出热的能量构成来看,吸收式热泵系统总供热量由余热、驱动热量(高温热量)以及补充的高温热量组成,即总供热量=余热+驱动热量+补充的高温热量。而压缩式热泵系统的总供热量则包括余热、驱动电能和高温热量,即总供热量=余热+驱动电能+高温热量。两者在能量构成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驱动能量的来源上。
2.性能系数与工作方式
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性能系数通常小于1,一般在0.4~0.5之间。这与它们的应用目的和工作方式有关。吸收式热泵和压缩式热泵虽然都是工作于三热源之间,但三个热源温度的变化对热泵循环会产生直接影响,导致升温能力增大,性能系数下降。目前,吸收式热泵使用的工质主要为Lir--O或N--O,其输出的最高温度不超过150℃,升温能力ΔT一般为30-50℃。
3.冷媒选择与环保影响
二氧化碳热泵与普通热泵的主要区别在于热泵系统所使用的冷媒。目前热泵空调使用的冷媒主要包括R-134a、R-1234yf以及R744(二氧化碳)。R134a会加剧温室效应(GW=1430),而R-1234yf则具有较低的GW值。二氧化碳(R744)作为一种环保冷媒,其GW值为1,对环境影响较小。
4.抽速与泵型选择
在热泵系统中,泵的选择至关重要。式中,Sq代表前级泵的有效抽速,n为主泵前级的临界前级压力,Qmax为所能排出的最大气体量,g为主泵允许的最高工作压力,S为主泵工作在g时的有效抽速。选择泵型时,首先由Sq确定前级泵的抽速,再根据该抽速选定泵型。
5.常选能源形式与选择原则
目前常见的能源形式有VRF多联机系统、模块机、螺杆式冷水机组、离心式冷水机组、磁悬浮冷水机组、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冰蓄冷、空气源热泵、三联供、市政能源等。选择这些能源形式时,应遵循节能减排、环保高效、运行费用低、根据负载灵活运行等原则。
6.升温速度与制热效率
升温速度是决定机器制热效率的关键因素。在***安全要求范围内,专业的实验表明,机器的发热体升温速度非常快,不到一分钟,发热体就已经超过了200℃。这种快速的升温速度有助于提高热泵机组的制热效率。
7.环境吸收热能的优势
一般的加热方法都是直接用能源来加热水,电热水器能源使用效率约为95%,天燃气约为75%。而热泵机组是用电能来驱动压缩机,而不是直接用于加热水,热能实际来自环境。从环境吸收热能的方式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还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
8.空气源热泵供暖
空气源热泵技术是一种节能、环保的制热技术。它通过获取空气中的低温热源,经系统高效集热整合后成为高温热源,用于供暖或供应热水。整个系统的供温效果受外界气温影响,但整体而言,空气源热泵具有高效、节能的特点。
9.空调和空气能热泵的区别
我们平时使用的空调,其原理是通过制冷剂在蒸发和冷凝过程中的热交换来实现制冷。而空气能热泵则通过吸收空气中的低温热能,将其转换为高温热能,用于供暖或供应热水。两者的工作原理和能源利用方式存在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