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绣品,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与匠心独运
1.创新与传承:乱针绣的诞生与发展
20世纪20年代末,常州人杨守玉以其独特的创新精神,将传统的“排比其线,密接其针”的绣法革新,采用长短不一、交错重叠、分层加色的新法,创造出了“乱针绣”。这种独特的线条组织,让绣品呈现出全新的风貌,成为传统刺绣工艺的一大突破。乱针绣的诞生,不仅展现了杨守玉的不服输性格,更是传统刺绣工艺在新时代下的传承与发展。
2.工序精湛:汴绣的匠心独运
汴绣的制作过程复杂,需要经过选料、扎制、上绷子、上浆子等十几道工序。这些工序的精湛技艺,使得汴绣绣品每一针每一线都透露出匠人的心血和智慧。正如王素花所说:“只要拿起绣针,绣比天大,再大的困难也不怕。”汴绣,正是这样一门承载着匠人精神的技艺。
3.文化内涵:苏绣的美学价值
苏绣,不仅仅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文化存在,是苏州的美。在苏绣艺人心中,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如今,周海云老师的心愿就是绣古绘今,用刺绣技艺呈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执着,正是苏绣得以传承千年的原因。
4.故事与起源:台州刺绣的探索
台州刺绣在民间经过近百年的野蛮生长,却鲜有文字记载。为了挖掘台州刺绣背后的故事,老艺人们不断寻找、考证,还原其真实的起源。这种对传统工艺的探索精神,使得台州刺绣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5.绣品的艺术价值: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刺绣绝句
唐代诗人胡令能的七言绝句“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生动展现了刺绣的灵动场景和绣品的精良。这句诗不仅是对刺绣技艺的赞美,更是对绣品艺术价值的肯定。
6.细腻与立体:沈寿绣品的精湛技艺
沈寿绣品《耶稣像》采用110多种颜色的丝线,通过旋针、虚实针、施针等针法,展现了耶稣面部和头发的自然肌理,使作品具有西洋绘画的浑厚和立体感。这种精湛的技艺,使得沈寿绣品成为刺绣艺术史上的瑰宝。
7.最早的刺绣:战国时期的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绣品
战国时期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两件绣品,以其精湛的辫子股针法和清雅的配色,展现了刺绣艺术的早期风貌。这些绣品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工艺水平,更是研究古代刺绣艺术的重要资料。
8.顾绣的极致细密:多种针法的运用
顾绣讲究针法的极致细密,分为施、抢、铺、摘、搂、齐、套等几十种针法。这些针法的运用,使得画面上的线条平、薄、齐、匀、顺、光、直、密、洁,达到了顾绣创的极致。顾绣,正是以这种精细入微的技艺,成为了刺绣艺术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