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隅顽抗”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文献,用以形容在不利条件下依然坚持抵抗,不愿屈服的态度。小编将深入探讨其含义、来源和在现代语境中的运用。
1.成语本义
“负隅顽抗”本义是指依靠险阻,顽固抵抗。这里的“负隅”指的是依托于险要的地形,如山丘或丘陵;“顽抗”则是指坚决不屈服的抵抗。这种抵抗往往是在极度困难或不利的情况下进行的。
2.成语出处
成语“负隅顽抗”最早出自战国时期孟子《孟子·尽心下》中的故事:“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这里的“负嵎”即为“负隅”,意指老虎依靠险要的山势,使得众人不敢靠近。
3.成语故事
在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年闹天灾,许多百姓生活困苦。齐国国君决定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一些贪官污吏却趁机囤积粮食,不肯放粮。这些贪官污吏就像是负隅顽抗的老虎,依靠自己的权力和地位,顽固地抵抗着正义的呼声。
4.成语在现代语境中的应用
在现代语境中,“负隅顽抗”多用来形容敌人或对手在面临失败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抵抗,不愿放弃。这种态度通常含有贬义,暗示对方的无理取闹或固执己见。
5.成语的语法功能
在句子中,“负隅顽抗”一般充当谓语、定语、宾语。例如:“面对敌人的负隅顽抗,战士们毫不退缩,坚决予以反击。”
6.成语的近义词
“负隅顽抗”的近义词有“困兽犹斗”,意为陷入绝境的人虽然走投无路,但仍不甘心灭亡,还要竭力挣扎,多指坏人。
7.成语的贬义含义
“负隅顽抗”作为一个成语,其贬义含义主要表现在对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坚持错误立场,不愿接受合理解决方案的人或势力的描述。
8.成语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负隅顽抗”的含义逐渐从字面意义扩展到更广泛的语境,成为形容特定行为或态度的成语。
“负隅顽抗”这个成语,不仅是对古代故事的一种提炼,也是对人类历史中某些特定行为的。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同时也警示我们不要成为那种固执己见、不愿面对现实的人。
海报
0 条评论
4
你 请文明发言哦~